朱允炆(1377—?)
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皇太子
朱標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號為“建文”。時駙馬都尉
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后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上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
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遭到-,經過4年戰爭,燕王
朱棣攻陷
南京,宮城大火,
朱允炆下落不明。目前有一種較可信的說法稱朱允炆帶少數親信乘海船逃到了波斯,后來又逃到了
法國,他的后裔至今生活在
法國。
傳聞:
朱允炆于
朱棣攻陷
南京后逃出京城,云游川、云、貴,有野史記載朱允炆隱居于廣西
橫縣壽佛寺(今
橫縣寶華山應天寺)另一說朱允炆在獅山出家,15年。英宗正統五年(1440)返京。有野史記載寺額“萬山第一”、“佛壽禪林”均為他所題,他還作詩多首。其一曰: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住困瓢。
南來瘴嶺千尋險,北望
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已換袞龍袍。
百官侍從歸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至于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這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迷。
早年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
朱標第二子,但朱標的
長子朱雄英早故,所以
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于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朱允炆為皇太孫時,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在位時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駙馬
梅殷輔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年2月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莸墼诹聲x用
齊泰為兵部尚書、
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
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莸鄣哪晏柦ㄎ挠袆e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后改行寬政,《明史·刑法二》記載“元年刑部報囚,減太祖時十三矣”,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莸蹫榛侍珜O時曾問
黃子澄曰:“諸
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莸奂次缓,下令各
王國的地
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對戈齡最長、軍功最多、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于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盡管朝廷的兵力遠勝燕王,由于惠帝下令“毋使朕負殺叔父名”,必須活捉燕王,這樣便掣肘了中央軍。加上以前太祖濫殺功臣名將,以致朝廷缺乏將才可用,而燕
王曾隨功臣出征,有雄才、善用兵,將士用命,因此中央軍屢為燕軍所突破。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軍主力在
淮北慘敗,燕軍乘勝渡過淮河及長江。這時有人勸惠帝離開京城,
方孝孺力請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應天府,惠帝在宮中舉火,皇后0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
朱文奎則‘不知所終’,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朱棣入京后,先捕殺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官員,后方稱帝。后人普遍對惠帝朱允炆抱持同情態度,終明一朝,朱允炆始終為百姓所念念不忘。
朱賢帝無后(被朱棣誅)
建文下落之謎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假裝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尸體,并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
《明史·
姚廣孝傳》記載“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
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敝钡
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后出家為僧,云游四方。有詩云:“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
天門萬里遙?疃尉猛w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眰餮源嗽娮髡呤墙ㄎ牡,但未證實。另有一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野史傳聞
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1999年,有人認為中國
貴州省的紅崖天書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后逃到貴州所作的聲討燕王朱棣的檄文,間接支持建文帝并未死在宮中的說法。2008年1月在
寧德金涵鄉上金貝村發現的一個高僧墓被認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在。這個墓穴也是迄今為止福建發現的最大的高僧墓] 2009年8月中國時報報道有學者證實上述的陵墓為惠帝的帝陵,但真實性仍有待厘清]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四○二年,靖難軍渡過長江,挺進到應天(江蘇南京)城下,撤職居家的
李景隆,率領他的家丁叛變,開城門迎接。朱允炆得到噩耗,縱火焚宮自殺。
——不過民間堅信朱允炆并沒有死,據說,朱允炆在危急時打開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鐵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證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銀幣若干(逃亡時零用)。于是剃發為僧,從宮后水門逃出,浪跡江湖三十余年。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當時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孫第六任皇帝
朱祁鎮,恩怨已消。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宮中。終其天年。
參考資料:--柏楊著《中國人史綱》
家族列表
父親 明興宗孝康皇帝(懿文皇太子)朱標
母親 呂氏(1402年死) 皇后 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馬氏 子
朱文奎,和簡太子,母皇后馬氏
朱文圭,次子,潤懷王,母皇后馬氏 史籍記載
明史 恭閔帝
恭閔惠皇帝諱允炆。太祖孫,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呂氏。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晝夜不暫離。更二年,太子薨,居喪毀瘠。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购槲涠迥昃旁,立為皇太孫。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儀制,朝見后于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初,太祖命太子省決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嘗請于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太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詔行三年喪。群臣請以日易月。帝曰:「朕非效古人亮陰不言也。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绖,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顾烀▋x以進。丙申,詔文臣五品以上及州縣官各舉所知,非其人者坐之。六月,省并州縣,革冗員。兵部侍郎齊泰為本部尚書,翰林院修撰黃子澄為太常卿,同參軍國事。
秋七月,召
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賦。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云南。詔興州、營州、
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九月,云南總兵官
西平侯沐春卒于軍,左副將何福代領其眾。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
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詔求直言,舉山林才德之士。十二月癸卯,何福破斬刀干孟,麓川平。是月,賜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釋黥軍及囚徒還鄉里。
是年,暹羅、占城入貢。
建文元年春正月癸酉,受朝,不舉樂。庚辰,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太祖實錄》。二月,追尊皇考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妣常氏曰
孝康皇后。尊母妃呂氏曰皇太后,冊妃馬氏為皇后。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熞衡王,允熙徐王。立皇
長子文奎為皇太子。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衛所軍戶絕都除勿勾。詔諸王毋得節制文武吏士,更定內外大小官制。三月,釋奠于先師
孔子。罷天下諸司不急務。都督宋忠、徐凱、耿王瓛帥兵屯
開平、
臨清、山海關。調北平、永清二衛軍于彰德、
順德。侍郎暴昭、
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訪使,分巡天下。甲午,京師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
王柏0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
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于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
張信叛附于燕。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舉兵反,殺布政使張昺、都司謝貴。長史葛誠、指揮盧振、教授余逢辰死之。參政
郭資、副使墨麟、僉事
呂震等降于燕。指揮馬宣走薊州,僉瑱走居庸。宋忠趨北平,聞變退保
懷來。
通州、
遵化、
密云相繼降燕。丙子,燕兵陷薊州,馬宣戰死。己卯,燕兵陷居庸關。甲申,陷
懷來,宋忠、俞瑱被執死,都指揮彭聚、
孫泰力戰死,永平指揮使
郭亮等叛降燕。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師。
長興侯
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駙馬都尉
李堅、都督甯忠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燕。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削燕屬籍。詔曰:「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0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于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0,義不容赦。是用簡發大兵,往致厥罰。咨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與國同心,掃茲逆氛,
永安至治!箤っ
安陸侯
吳杰,
江陰侯
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盛庸、
潘忠、楊松、
顧成、徐凱、李友、陳暉、
平安,分道并進。置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尚書暴昭掌司事。
八月己酉,
耿炳文兵次真定,徐凱屯
河間,
潘忠、楊松屯鄚州。壬子,燕兵陷
雄縣,潘忠、楊松戰于月漾橋,被執。鄚州陷。壬戌,耿炳文及燕兵戰于滹沱河北,敗績,
李堅、甯忠、
顧成被執,炳文退保真定。燕兵攻之不克,引去。召遼
王植、寧
王權歸京師,權不至,詔削護衛。丁卯,曹國公
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代耿炳文。九月戊辰,
吳高、耿瓛、
楊文帥遼東兵,圍永平。戊寅,景隆兵次
河間,燕兵援永平,吳高退
保山海關。
冬十月,燕兵自劉家口間道襲陷大寧,守將
朱鑒死之?偙
劉真、都督
陳亨援大寧,亨叛降燕。燕以寧
王權及朵顏三衛卒歸北平。辛亥,李景隆重圍北平,燕兵還救。十一月辛未,李景隆及燕兵戰于鄭村壩,敗績,奔
德州,諸軍盡潰。燕王棣再上 書于朝。帝為罷齊泰、黃子澄官,仍留京師。
二年春正月丙寅朔,詔天下來朝官勿賀。丁卯,釋奠于先師
孔子。二月,燕兵陷蔚州,進攻
大同。李景隆自
德州赴援,燕兵還北平。保定知府雒僉叛降燕。甲子,復以都察院為御史府。均江、浙田賦。詔曰:「國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官田悉準私稅,用懲一時,豈可為定則。今悉與減免,畝毋逾一斗。蘇、松人仍得官戶部!谷卤,日有食之。賜
胡廣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戰于白溝河,敗之。明日復戰,敗績,都督
瞿能、越巂侯俞淵、指揮滕聚等皆戰死,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
濟南。燕兵陷德州,遂攻
濟南。庚辰,景隆敗績于城下,南走。參政
鐵鉉、都督盛庸悉力御之。六月己酉,遣尚寶丞李得成諭燕罷兵。
秋八月癸巳,承天門災,詔求直言。戊申,盛庸、
鐵鉉擊敗燕兵,濟南圍解,復德州。九月,詔錄洪武中功臣罪廢者后。辛未,封盛庸歷城侯,擢鐵鉉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尋進兵部尚書。以庸為平燕將軍,都督陳暉、
平安副之。庸屯德州,平安及
吳杰屯
定州,徐凱屯滄州。
冬十月,召李景隆還,赦不誅。庚申,燕兵襲滄州,徐凱被執。十二月甲午,燕兵犯
濟寧,薄東昌。乙卯,盛庸擊敗之。斬其將
張玉。丙辰,復戰,又敗之,燕兵走館陶。庸軍勢大振,檄諸屯軍合擊燕,絕其歸路。
三年春正月辛酉朔,凝命神寶成,告天地宗廟,御奉天殿受朝賀。乙丑,吳杰、平安邀擊燕兵于
深州,不利。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丁丑,享太廟,告東昌捷。復齊泰、黃子澄官。三月辛巳,盛庸敗燕兵于夾河,斬其將譚淵。再戰不利,都指揮莊得、楚智等力戰死。壬午,復戰,敗績,庸走德州。丁亥,都督何福援德州。癸巳,貶齊泰、黃子澄、諭燕罷兵。閏月己亥,吳杰、平安及燕戰于
藁城,敗績,還保真定。燕兵掠真定、
順德廣平、大名。棣上 書讀召還諸將息兵,遣
大理少卿
薛巖報之。是月,《禮制》成,頒行天下。
夏五月甲寅,盛庸以兵扼燕餉道,不克。棣復遣使上 書,下其使于獄。六月壬申,燕將
李遠寇
沛縣,焚糧艘。壬午,都督袁宇邀擊之,敗績。
秋七月己丑,燕兵掠彰德。丁酉,平安自真定攻北平。壬寅,
大同守將房昭帥兵由紫荊關趨保定,駐易州西水寨。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將
劉江戰于北平,敗績,還保真定。
冬十月丁巳,真定諸將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戰于齊眉山,敗績。十一月壬辰,遼東總兵官
楊文攻永平,及
劉江戰于
昌黎,敗績。己亥,平安敗燕將
李彬于楊村。十二月癸亥,燕兵焚真定軍儲。詔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是月,駙馬都尉梅殷鎮
淮安!短鎸嶄洝烦。
四年春正月甲申,召故周王橚于蒙化,居之京師。燕兵連陷東阿、東平、汶上、兗州、濟陽,東平吏目鄭華,濟陽教諭王省皆死之。甲申,魏國公
徐輝祖帥師援山東。燕兵陷
沛縣,知縣顏伯瑋、主簿-清、典史
黃謙死之。癸丑,薄
徐州。二月甲寅,都督何福及陳暉、平安軍
濟寧,盛庸軍淮上。己卯,更定品官勛階。三月,燕兵攻
宿州,平安追及于淝河,斬其將王真,遇伏敗績,
宿州陷。
夏四月丁卯,何福、平安敗燕兵于小河,斬其將
陳文。甲戌,
徐輝祖等敗燕兵于齊眉山,斬其將李斌,燕兵懼,謀北歸。會帝聞訛言,謂燕兵已北,召輝祖還,何福軍亦孤。庚辰,諸將及燕兵大戰于
靈璧,敗績,陳暉、平安、禮部侍郎陳性善、
大理寺卿彭與明皆被執。五月癸未,楊文帥遼東兵赴濟南,潰于直沾。己丑,盛庸軍潰于淮上,燕兵渡淮,趨
揚州。指揮王禮等叛降燕,御史
王彬、指揮崇剛死之。辛丑,燕兵至****,諸軍迎戰,敗績。壬寅,詔天下勤王,遣御史大夫
練子寧、侍郎
黃觀、修撰王叔英分道徵兵。召齊泰、黃子澄還。
蘇州知府姚善、
寧波知府王琎、
徽州知府陳彥回、
樂平知縣張彥方各起兵入衛。甲辰,遣慶成郡主如燕師,議割地罷兵。
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于浦子口,復戰不利。都督僉事
陳瑄以舟師叛附于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于高資港,敗績。戊午,
鎮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
茹瑺、都督
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齊蠟書四出,促勤王兵。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
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恩恩知府
岑瑛聞于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歷、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后,及加廟謚,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謚曰恭閔惠皇帝。
贊曰: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
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紀年復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更越圣朝,得經論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以上內容由"
lllmg"分享。]
人物關系:高祖:
曾祖:
爺爺:
奶奶:
叔祖父:
父親:
兒子:
兄弟:
母親:
皇后:
叔伯:

堂兄弟:

堂侄:

堂姊妹:

堂兄弟:

堂兄弟:

堂侄:

堂兄弟:

堂侄:

堂兄弟:

堂侄:
姑媽:

姑父:

姑父:

姑父:
經歷歷史事件:
靖難之役 (公元1399年--公元1402年) 相關影視: 同年(公元1377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