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祖籍項城。本姓“羋”,《史記》說:“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羽少有大志,雖讀書不成,習武學劍仍不成,就立志學“萬人敵”,跟叔父
項梁學兵法。一次
秦始皇出巡,項羽見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209),
陳勝、
吳廣在大澤鄉起義,24歲的項羽,隨叔父
項梁在
吳中(今江蘇
蘇州)舉兵響應。他們征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項梁戰死后,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
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
楚懷王任命
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
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
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然后揮師北上救趙。
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破釜沉舟”親率主力渡河,便以雷霆
萬鈞之勢,反把秦軍包圍。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九戰九捷,大敗秦軍,這才解了巨鹿之圍。此后,項羽便成了各路義軍的實際統帥。
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墒,另一路起義軍在
劉邦帶領下,乘關中空虛,搶先占領了
咸陽。項羽大為不滿,就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
臨潼東北)。鴻門宴上,他卻優柔寡斷,沒有實施
范增的殺劉計劃,致使
劉邦得以借故逃脫。
項羽依靠強大兵力,引兵進入
咸陽,“殺秦降王
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然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九郡(占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
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劉邦被封為“漢王”。
公元前208年8月,漢軍從
漢中潛出故道,“暗渡
陳倉”,打敗項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東進,直抵陽夏(今河南
太康)。接著,又乘項羽與齊軍交戰無暇兼顧的機會,一舉攻入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率三萬楚軍,出山東經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趨蕭(今江蘇簫縣西北),直抵彭城漢軍側背,大敗漢軍。劉邦僅率數十騎逃出了重圍,他妻子
呂雉和父親太公,都成了項羽的俘虜。
彭城之役后,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滎陽西、南)同劉邦打了一仗,卻被阻於滎陽以東。劉邦死死扼守成皋(今河南
滎陽市西北汜水鎮),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了兩年。項羽急于找劉邦決戰,卻又急攻不下。如此,雙方力量開始發生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
公元前202年,劉邦向項羽發動總攻。項羽敗走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的軍隊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項羽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對愛妻
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拔刀殺死愛妻,然后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兵突圍南去。逃到東城(今安徽
定遠東南)時,只剩28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奮力拚殺一陣,然后橫劍自刎而死。這年,他31歲(今烏江“西楚霸王靈祠”舉行祭祀活動時,只鳴鐘三十一響)。
項羽戰敗,自刎烏江,楚地全部投降了漢王劉邦。但魯城(今山東山東
曲阜)堅決
不降,他們不相信項羽已死的說法。劉邦就親率大軍,把魯城團團圍住,揚言要屠戮全城。兵臨城下,劉邦這才想到魯城是
孔子的故鄉,魯人向來恪守禮義。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這里的人民也將他奉為君主。他們為君主守節,是會不惜一死的。于是,他便命人取來項王的頭顱讓魯人看。守城的李將軍一見,當即拔劍自刎,魯城父老這才全部投降劉邦。劉邦就按“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的頭顱安葬在距魯城不遠、泰山腳下的的
谷城(今山東
平陰縣),自刎的李將軍被陪葬于霸王墓側。
安徽
和縣烏江岸邊的項羽自刎處,當時有人收拾項羽剩余的尸骸就地埋葬,上建“項王亭”。至唐初建祠,唐上元三年(766),書法家
李陽冰篆書匾額:“西楚霸王靈祠”。
項羽相關人物關系:爺爺:
父親:
叔伯:

堂兄弟:
經歷歷史事件:
成皋之戰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3年) 相關成語: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人物:
相關影視: 同年(公元前20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