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定(?~1368)
陳友定,一名有定,字永卿,一字
安國,生于元泰定到至順年間(1324~1332),漢族,世居
福建福清,曾祖父時移居
清流縣
明溪鎮大焦鄉。
友定10歲便在一間鹽店當童工,喜歡結交朋友,常舞槍弄棍,學得一身好武藝。為人深沉有智謀,講義氣。后投為
明溪驛卒。當時,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元朝政權搖搖欲墜。至正十二年(1352),
寧化曹柳順起義軍派80余人到明溪索取錢糧,其時,友定已升為兵牌,他置酒招待,設計殺死全部兵卒,
曹柳順親率一千多兵馬進擊明溪,為友定所敗。汀州院判蔡公安到
清流募兵,發現他有膽有識,又有軍事才能,擢升他為黃土寨巡檢,命他帶領招募的卒伍跟隨僉都元帥吳按灘不花去征剿
邵武一帶的農民起義軍,又遞升為清流縣尉、縣尹。至正十八年升任延平路總管。
至正十九年,
陳友諒割據
江西建都稱帝,立國號為漢。旋即派部將
鄧克明統兵攻占
邵武、汀州及延平各郡縣,進圍清流。友定自安平寨駐地連夜間道馳回襲擊鄧營,鄧軍大敗。友定乘勝追擊到
寧化、
連城等縣,旋改授汀州路總管。
至正二十一年,
陳友諒又派將領攻擊汀州,圍困
建甌,友定率將領擊潰鄧兵,解
建甌之圍,一鼓作氣連克建甌、崇安、浦城、邵武等縣。自此,很受元朝統治者青睞,兵勢日盛,跋扈專橫。
至正二十五年二月,友定自恃兵強勢盛,進擊
江蘇農民起義軍領袖
張士誠占據的處州(今
浙江省麗水縣),被張部將胡琛擊敗。陳友定遂奪取浦城。4月,又進攻松溪,并請吳王發告信(今
江西上饒)、
撫州(今臨川)、建昌(今永修)三路軍進攻,以取八閩。吳王分兵由鉛山(江西省)、杉關(
黎川縣東北)、松溪三路進擊。五六兩月,吳軍進克浦城、崇安、
建陽,又揮兵進逼
建寧。攻城之際,
建寧守將胡琛、阮德兵敗被擒。友定以禮相待,胡琛卻乘機充當說客,勸陳歸明。友定大怒,盡管
朱元璋派遣特使攜帶馬匹、帛絹、金銀等來贖胡琛,友定還是殺了胡琛和特使。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
福建行省調友定南下
興化、
泉州地區,平定補恩巴奚人的叛亂。五月攻下
泉州。八月,擢升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隨后,發兵攻擊以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的
漳州路總管
羅良。于是,友定盡有福建八郡之地,成為獨攬全閩軍政大權的最高統治者。自此,乃招納文學名士留置幕府,涉獵文史,曾賦詩:“縱橫薄海內,不慘別離顏。幾載飄零意,秋風一劍寒”。他效忠元王朝,盡管當時通往元朝大都(今
北京)的陸路被農民起義軍切斷,他還是千方百計派遣海軍護航,將福建幾十萬斤糧食由海道運往大都,維持元朝統治,因而備受元主的褒獎。
至正二十七年,友定為防備
朱元璋的再度入閩,修繕
連城冠豸寨,鑿開清流九龍灘,使通舟楫。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國號曰明,改元洪武。洪武元年(1368)五月,朱元璋以中書于章
胡美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師由贛入閩,又以湖廣參政戴德隨征。
胡美早年是陳友諒丞相,曾數次率兵入閩,深知閩地形勢險峻。當年十一月三十日,胡美率兵飛渡杉關,一舉奪取光澤。友定即命賴正孫、副將
謝英輔,院判鄧益以兩萬兵丁扼守
福州。他親率精銳扼守延平,相為犄角,抗擊明軍。從十二月初至中旬,明軍先后攻克邵武、
建陽等地。明將
湯和等抵達
福州之后駐師南臺河口,派人入城招降。元平章陳春怒殺使者,率兵出戰,兵敗。于是,筑
城固守。
湯和軍圍城攻擊,由于元參政叛變,并為內應,福州被攻克,
南平遂成孤城。胡美、湯和率師相繼聚于延平,胡美派使者致書勸降,友定大怒,為穩定軍心,他孤注一擲,宴請文武百官,當場殺死特使,將特使的血摻進酒內與百官同飲以示保元抗明的決心。由于他未能體恤將士,激起眾怨,危難之際,又懷疑院判
劉守仁有異心,奪其兵權。守城士卒相繼開小差。一天,軍火庫失火,炮聲齊發,火光沖天,明軍以為城內有內應,加緊攻城。十二月二十五日,眼看大勢已去,友定與樞密副使
謝英輔、參政文殊海牙訣別:“如今,大勢已去,你們須努力保衛國家,我只能為元朝而死!”說罷,退入省堂,服藥自盡。謝英輔與元將達魯噶齊巴哈瑪勒自縊,參政文殊哈雅等人開城迎降。
陳友定棺槨抬出東門之時,正值傾盆大雨,由于藥量不夠,被雨水一淋,卻清醒過來。于是,被械送京都處死。
[以上內容由"
shifang"分享。]
同年(公元1368年)去世的名人: